7月15日,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最美职工”年度人物发布仪式,公开发布2023年云南省“最美职工”年度人物事迹。
为进一步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激发全省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充分展现我省各行各业职工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激励广大职工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举办2023年云南省“最美职工”年度人物选树宣传活动,选树出20名2023年云南省“最美职工”年度人物,他们是毛常丽完美体育在线、代蕊、赵甸生、陈伟、罗胜阳、李学芬、李建福、姚应文、罗明姝、黄志刚、孙梅、杨勇、宗富春、余灿美、张冠青、彭加旺、郭开师、阮明陶、毛建忠、张富林。
这20名“最美职工”是我省职工的优秀代表。他们坚持诚实劳动、勤勉敬业,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有的在科技前沿取得创新成果,有的在生产一线突破关键技术,有的扎根艰苦地区无怨无悔奉献,有的在特殊岗位年复一年坚守……他们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奋斗、智慧的创造在平凡岗位中创造了不凡业绩,用勤劳汗水浇灌梦想花朵,唱响了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2023年,我省橡胶育种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橡胶树抗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这是云南橡胶研究史上第一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抗寒性的文章。论文的第一作者、团队领衔人是热带作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毛常丽。
橡胶是我省重要的农业产业,找到抗病、抗寒、抗旱的品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橡胶树属于高大乔木,传统育种方式需30年以上才能培育新品种,而运用分子育种方式,掌握橡胶树基因组序列,可缩短育种年限超过10年。
从2010年走出校门后,毛常丽就一直奋战在橡胶分子育种第一线。她的工作就是搜集种质资源,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橡胶种质资源进行评价,找到控制抗病、抗寒、抗旱的基因。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天气炎热、蚊虫众多,每年4、5月气温最高达40℃,毛常丽整天蹲在地里给种苗浇水、修芽,汗水湿透衣服是常态,还因中暑晕倒。雨季到了,基地的橡胶树品种比较试验开始栽苗,为了抢种提高成活率,即使赶上周末也要上山栽苗。毛常丽说:“作为农科人员,就是要和植物近距离接触,才能找到科研思路。”
毛常丽身上有一种韧劲和冲劲,为了一个实验,她曾从早上一口气干到19时,甚至忘记吃饭。“我出身农门,一想到我们的工作可以造福农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她说。
十余年辛勤耕耘,毛常丽所在团队取得一个个突破。2020年,他们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和Hi-C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达到染色体级别的巴西橡胶树优良品种GT1的参考基因组序列。目前,他们选育的云研272橡胶品种已获得国家新品种授权。
“每次车快抵达昆明时,只能远远看着家与列车擦肩而过。但想到能把更多的旅客平安送回国送回家,心里挺自豪。”对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普洱车务段万象运营管理中心万象中心站列车长代蕊来说,服务乘客一次次顺利抵达,是她的职责所在。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其中老挝段422.4公里就是由代蕊和同事们负责运营管理的。从工作人员前期培训,到铁路开通、试跑、正式运营,代蕊和同事们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中老铁路通车前,老挝只有3.5公里老泰米轨铁路,准轨铁路技术标准、规章完全空白。代蕊与团队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参与编制系列规章制度,围绕规范作业标准、补强设施设备、强化人员培训等8个方面制定并实施43条客运提质举措。其带教的老挝职工中,已有15名走上列车长岗位,成为老挝铁路客运技术骨干。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代蕊作为首发列车的列车长,经历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她眼含热泪,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守护好这条“钢铁丝路”。
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顺利开行,代蕊再度作为首发列车的列车长值乘“澜沧号”动车往返于中老两国间。她总结了持之以恒、良好心态、自我提升、专注细节、勇于担当的“代蕊‘二十字’”服务法和商务座旅客“一杯见面水+微笑问候细观察、精准服务重差异、规范操作无干扰、服务及时免等待”的“1+4S”服务法,创建以“温馨服务、畅享其行”为特色的“占芭花”客运服务品牌,让旅客乘坐列车体验更美好。
在海拔3400米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南海拔最高的加能站——巴斯巴加能站不仅为过往车辆提供动力补给,还提供热水和吸氧袋、药物等缺氧救助物品,是滇藏公路上司机们的温暖驿站。
皮肤黝黑、脸上总带着微笑,为司机提供周到服务的站长赵甸生曾经在这里坚守17年,帮助一辆辆汽车在雪域高原“加油”启程。他自己也从普通加油员一步步成长为加能站站长,创造了云南省海拔最高加能站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
在巴斯巴加能站,赵甸生既是一站之长,又是油品计量员、设备维修工、场地清洁工,基础工作样样能胜任,遇到困难事事冲在前。
巴斯巴加能站远离城区,供水紧张,特别是冬季严重缺水。为保障热水供应,赵甸生每天驱车6公里从县城运水到加能站,供顾客和员工饮用。遇到雪天出行不便,他就背上水桶到离加能站3公里远的河边背水,手上的冻疮一直到来年4月才能慢慢长好。十多年来,他共参与重大灾害救援3次、一般灾害救援40余次,救护高原缺氧晕厥游客20多人。
在工作中,赵甸生始终严把细节,保证加能站台账齐全有序、各项记录清楚准确。他总结实施用心对公司承诺、用心对顾客承诺、用心对员工及家属承诺、用心对自己家人承诺的“四个用心承诺”工作法,加能站销量从年均不到400吨提升至8900吨,多年来没有接到一起投诉。
2023年6月,赵甸生调任中国石化云南迪庆石油分公司白塔加能站站长。在新的岗位上,他仍旧保持原有的作风。他说:“德钦虽然冷,但是人心是热的,骨头是坚硬的;德钦虽然缺氧,但是勤奋的人呼吸是顺畅的,精神是澎湃的。”
在昆钢的生产试验现场,总能看到陈伟忙碌的背影;在技术攻关的前线,总有他辛勤的汗水;在设备正常运转的背后,总有他默默的付出。
陈伟,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技术中心)产品工艺室主任,将匠心谱入钢铁荣光,是昆钢钢铁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领航者。
作为昆钢钢铁产品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陈伟不仅忙于新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还特别重视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他牵头在国内首次研发出富氮低铌钒微合金控轧技术生产HRB500E、HRB600(E)高强抗震钢筋,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组织开发出HRB600(E)高强钢筋成套连接技术,完成了“建筑工程应用600MPa级热轧带肋钢筋技术规程”云南省地方标准的编制实施,解决了国内在这一强度级别钢筋应用设计上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这对于推广使用更高强度的抗震钢筋起到关键作用。
陈伟常说:“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是对自我的超越。”他不仅是钢铁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智慧制造的实践者。他负责的质量动态管控系统,为钢铁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产品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质量控制,提升了昆钢钢铁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水平。
陈伟发扬老一辈昆钢人的钢铁精神,指导昆钢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工程师,为昆钢乃至全国钢铁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精于工、匠于心、践于行。陈伟始终坚守着“潜心务实、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人生理念,用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昆钢钢铁产品研发及工艺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年10月,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罗胜阳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工作。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反向奔赴”。
罗胜阳曾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担任实训教师。2011年10月,当他得知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创办职业本科教育,对高技能人才有着迫切需求时,已经在天津买房成家的他毅然携妻儿举家迁到云南,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职业本科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
在昆明理工大学,罗胜阳在校中厂车间一线生产岗位边生产边教学,教书育人,带徒授技。他以现代学徒制理念为指导,通过与10余家企业深度产教融合,至今累计培养数控车工、加工中心、中级工、高级工、CAD工程师等2500余人,大部分人已经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
2023年,罗胜阳响应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号召,到大理荣漾核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他参与研发的核桃采收机,为当地农民采收核桃节约了一半人工成本,也解决了农民爬树采摘的安全问题。
这些年,罗胜阳依托创新工作室团队,参与光学、航空、精密仪表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革新,为10余家企业创造效益超过800万元。解决了天然气仪表精密薄壁、涡轮、钛合金、深海耐压舱体等数十种零件的加工难题。如今,他又作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牵头开展专业建设。他说:“当今时代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希望在智能制造领域为云南培养更多‘接地气’的高技能人才。”
去年初,位于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云景林纸松木绒毛浆项目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个替代进口的松木绒毛浆产品,填补了国内化学浆松木绒毛浆生产供应空白。这一成就,饱含着云景林纸生产管理中心副总监李学芬和团队的心血。
利用思茅松原料纤维长、细胞壁厚、吸液导水性能好、透气性好等独特优势,李学芬带领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小型试验、工艺优化、设备技改,终于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纯松木绒毛浆产品。李学芬说:“尽管目前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还不高,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再被国外技术‘卡脖子’。”
作为一名在制浆造纸行业深耕26年的职工,李学芬一直坚信“纸品即人品”,她的工作信条是:“用一生来做一种好浆,造一张好纸。”
从2000年纸浆产品上市开始,李学芬和团队就开始研究思茅松“打浆”工艺技术和生活用纸生产的浆料配方,2014年生活用纸项目正式投产,整个过程持续了14年。“有时候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就是在不断探索研究,如何利用本土的资源优势,创新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质量。”
除了产品研发,从原料选用到成品出厂的质量检测、质量管理,李学芬都全程参与。多年来,她先后组织开展工艺、质量、新产品开发试验及QC课题500余项次,每年创造效益1000多万元;参与开发生活用纸单品120多个,产品销售覆盖云南、四川、贵州等国内多个省份,以及缅甸、老挝、越南等周边国家;在国内首家开发本色桉木浆和高品质纯木浆本色生活用纸及造纸技术,填补国内产品技术空白,开创国内纯木浆本色生活用纸新时代。
在“双碳”背景下,工业固废、危废处理、再利用至关重要。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个旧分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李建福的工作就是从“废品”里“淘”出有价金属再次利用。
“淘”的过程殊为不易。李建福首先要在各种固危废材料中发现有价金属,提出工艺方案冶炼,再反复在实验室里试验,试验成功后再进行工业转化。
2019年,公司与一家技术单位合作从工业废水中回收铯,工艺方案已设计完成,可到了工业转化阶段,技术单位却选择临时撤出,项目一度停滞。虽然没有参加过前期实验,李建福还是挺身而出,接过了这个重任。他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反复研究、多次试验,通过半年多的努力,成功生产出硫酸铯产品,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开创了在工业废水中回收铯的先河。硫酸铯被广泛用于工业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此后,针对项目中铯回收率低,铷得不到回收的技术难题,他与团队又进行了一年的攻关,最终生产出工业级铷盐、铯盐产品。
李建福说:“我的工作不会重复,每发现一种新的金属,反复论证冶炼方案,最终成功回收,这个过程很有成就感。”
前几年,李建福发现在铟回收过程产生的还原铋渣中,除含有常规的铋、铜、锌外,还含碲、锑等有价金属。当时,回收碲主要是在铜冶炼和铅冶炼过程中回收,没有人尝试在铟回收中进行。李建福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最终找到了最优的回收工艺,使得还原铋渣价值从0.8万元/吨渣提高到2.7万元/吨渣。
2023年6月,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第二届地质调查员(地质灾害方向)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在甘肃兰州举行。来自全国的30个团队90名选手展开角逐,获得决赛第一名的是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创与数据中心副主任姚应文。
能代表云南在高手如云的“国赛”中斩获第一名,是姚应文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出来的。2013年,姚应文大学毕业后就扎根基层一线,一直从事地质灾害调查、勘查、设计相关工作。哪里有需要,他和队友就赶到哪里现场勘测,找出隐患并设计实施防治工程。云南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地质灾害调查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姚应文说:“我们地质调查员的成就感,源自防治项目在关键时刻保护了人民,守卫了祖国大好河山。”
2019年,姚应文负责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练登沟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由于该地岩土体松散,暴雨冲刷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姚应文和团队成员现场进行复核论证后,设计实施了骨干拦挡坝和排导槽等工程。该防治项目在现有条件下将泥石流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工程实施后有效保护了沟口村庄64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
从业以来,姚应文主持及参与项目60余项,包括怒江州兰坪县中排乡集镇滑坡、科登涧一二组滑坡不稳定斜坡,福贡县架木树子泥石流等省级大型地质灾害项目,参与设计的地灾防治项目有效保护了2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村民眼里,她是家禽家畜的“守护神”,保障大家的生活与收入;在家人眼里,她整日奔忙,是一位不平凡的普通人。她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兽医师罗明姝。
十多年来,从虎跳峡镇到建塘镇,罗明姝的足迹遍及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她说:“做好每一件小事,服务好老百姓,带好一批一批的新人,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也是我回报家乡父老的方式。”
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罗明姝在基层兽医岗位上获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老百姓的牲畜出现问题,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2019年4月,香格里拉市各镇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境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当时,时任虎跳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的罗明姝带领全站职工奋战在各个消毒点,不分白天黑夜全面排查,对病死猪进行及时采样、送检,有效避免了非洲猪瘟疫情蔓延。
自从2012年参加工作至今,罗明姝几乎一年365天每天都在出诊。她说,只要听到老百姓说牛病了、母猪难产了,或者要生小牛了就必须去看看,如果因为她没去,老百姓的牲畜出现问题的话,她会因此难过很久。
曾有人问罗明姝,这份工作带着“味道”,要和各种家禽家畜打交道,工作时间既长又不稳定,没有想过换一份工作吗?罗明姝说:“我觉得这是工作应该有的味道,我只能在有牲畜的地方,有动物的地方,有老百姓的地方才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一张促进骨伤愈合的彝药古方,开发成中药产品“恒古骨伤愈合剂”后被写入《中国药典》,每年造福千万患者,成为骨科中成药的佼佼者、“云药”大品牌。
这一路,赛灵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黄志刚参与并见证着。在他看来,“科技因子”加持是恒古骨伤愈合剂“出圈”的关键。
黄志刚于2000年加入恒古骨伤愈合剂研发团队。恒古骨伤愈合剂获批国药准字后,为了让这一民族药走向更大的市场,2005年,黄志刚带领团队率先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产品实施药效学研究,用现代科技解码产品起效的“基因密码”,这在当时算是一大创举。
面对从“零”开始的诸多难题,黄志刚与团队积极寻求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通过5年努力,终于用科技手段解密了这一古方发挥作用的科学原理。在获得市场信任的同时,更为后续科学提高中成药生产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节能减排,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黄志刚作为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参与的恒古骨伤愈合剂相关研究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多年来,黄志刚积极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赛灵药业成立了张兴栋院士工作站、云南省骨病药物研发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骨健康创新研究院、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等一系列科研平台,与国内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展开科研创新合作,企业每年科技经费投入均保持在企业年营业收入的4%以上。
得益于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恒古骨伤愈合剂被列入《中国药典》及多部专业指南等,市场占有率从2%上升到8%,去年单一产品销售额达到约6.6亿元。
云南建投机械制造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活跃着一支女子焊工队,“领头雁”是已经从事焊接工作35年的孙梅。
1989年8月,19岁的孙梅来到公司,在女师傅蔡素珍的带领下开始了电焊之路。她勤奋好学,很快成为技术骨干。1998年,公司成立一支15人的女子焊工队,孙梅成为队长。女子焊工队巾帼不让须眉,即使是工艺复杂、焊接难度大的项目她们也从不放弃。有时候,队员们蜷缩在狭窄的作业空间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汗水浸湿衣裳,焊花烫伤手臂,都咬牙坚持。
2013年,女子焊工队参与广西百矿项目电解槽制作,面对构件焊接后严重变形的难题,孙梅带领女焊工队顶着40多度的高温反复试制,形成530KA电解槽长侧板焊接变形控制工法,为项目创效300余万元。
2021年8月,女子焊工队参建中老铁路宁洱站前项目,创新采用BIM技术配合管道焊接,优质高效地完成2000多米管道的焊接,荣获云南省首届“山茶杯”BIM应用技能大赛三等奖。如今,女子焊工队从原来的15人发展到57人,培养出高级焊工、各类技师20余人,团队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这些年,孙梅也不断突破自我,取得焊接工程师职称,成为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近年来,她依托工作室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岗位比武,牵头承办焊工评级考试1000余项;完成省部级工法7项、新型专利14项,为企业创效约1000万元。
在距地表百丈的矿井下工作,漆黑、潮湿、闷热,衣服被汗水浸透,脚上时常磨出水泡。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竹叶山坑三工区掘进六组大组长杨勇坚持了22年。从一名农民工到普通职工,再到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杨勇说,因为坚持,让平凡的人生因创造劳动价值而熠熠生辉。
2002年3月,杨勇从昭通镇雄老家来到竹叶山坑采掘一线。因为能吃苦、肯钻研,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掌握了井下技术,成为队组里的操作能手,工作两年后转为正式职工。
多年来,杨勇积极钻研矿坑掘进技术,从使用电扒到使用扒渣机,从使用翻渣机到使用铲运机,从使用26机头打眼到使用凿岩抬车,从常规掘进到光面爆破技术,无论工艺设备怎样更新,他总能把它们一一研究透彻。针对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他不断探索掘进方法,并将多年掘进经验总结提炼“一看二摸三听四泡”工作法,形成独有的掘进诀窍,再难的工程都能征服。
为了让更多一线员工熟练地掌握高效设备的操作技术和维护保养技能,杨勇依托“杨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传帮带”,他到井下做示范、讲要领,带出的徒弟如今大多数都是所在队组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
“我留下来,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这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曼竜民族小学副校长宗富春说得最多的话。作为曼竜村走出的首位大学生,宗富春在完成学业后选择返回家乡,担任乡村教师。从学校唯一的花倮教师到独当一面的小学校长,她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和校园活动中,启发学生心智,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曼竜村,大多数孩子不会讲汉语,这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宗富春开创了“双语”教学的新模式,为了一个发音,她要重复十来次,甚至更多次,有时为了教会学生一句话要用一两个星期。在日常教学中,宗富春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在书上标记了许多字符。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她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汉语,更为他们搭建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宗富春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葫芦笙”舞教给全校师生,把非遗文化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每个星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宗天珍老人到校教跳“葫芦笙”舞,让孩子们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3年来,曼竜民族小学的毕业生已有400余人,其中50人进入大学学习,仅曼竜村就有18位大学生相继走上工作岗位。
“我只是一名普通老师,就希望把孩子们教好。”像蒲公英一样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和孩子们迎风奔跑,这是宗富春和曼竜的约定,也是她对未来的期待。
从2006年大学毕业至今,云植药业口服制剂车间主任工程师余灿美从未离开过生产一线。从普通操作工到班组长、主管、技术副主任、主任工程师,每遇急难险重任务,她总是冲在前面。
2018年,云植药业决定恢复生产银黄滴丸。余灿美主动请缨,配合公司研究院进行中试生产。由于国家质量标准提升,生产设备需要进行更新升级,余灿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改进工艺,云植药业银黄滴丸实现恢复性生产,现已成为云植药业主要产品之一。
2022年底,在全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关键节点,感冒类药品需求大幅增加。云植药业成为工信部指定的云南省唯一一家对乙酰氨基酚片生产企业。当时,由于车间人员大面积感染,以现有的人员仅能完成对乙酰氨基酚片日产量100万片。危急关头,余灿美放弃一切休假,组织在岗工人24小时连轴生产,最终提前3天完成对乙酰氨基酚片日产200万片的重点任务。
余灿美还多次主动参与公司楚雄项目、马金铺项目、医疗器械车间建设、休眠品种恢复生产等重大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她在生产中总结的多条合理化建议被公司采纳。2023年,她所在的车间,片剂、颗粒剂、滴丸剂产量分别增加41.35%、64.72%、346.45%。
披星戴月、风吹雨淋、爬高作业……这是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索道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冠青的工作日常。今年是他守护索道安全的第24个年头,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到现在的索道技术专家,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他为游客安全护航、为云南旅游添彩的初心。
张冠青负责技术管理的洗马潭索道在海拔4097米苍山玉局峰顶部,线路运行环境恶劣,暴雪、雷电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索道正常运行。为破解恶劣天气威胁索道安全运营和影响索道可用率问题,他带领“红驿技术精兵”通过一系列技改,增加了索道的运营时长。
“冬天苍山下雪时,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我们需要一直待在户外检修设备。”张冠青说。为打开运行通道,他和同事们在冬天需要连续不断地铲雪,“经常是眉毛、头发上都落满雪花”。
作为旅游行业从业者,节假日正是张冠青工作最忙碌的时候,要随时待命,加班护航。虽然少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但每解决一个问题,看到游客脸上欣慰的笑容,张冠青觉得一切都值得。
作为多年奋战在一线的技术骨干,张冠青刻苦钻研,他编制了通俗易懂的索道液压基础知识、电器识图和讲解等课件,帮助索道站职工提升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公司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清晨7时,外卖骑手彭加旺熟练地穿上工服,细心擦拭配送箱后,接下订单开启忙碌的一天。晚上12时,彭加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温暖的家。他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苦点累点也没什么。”
在外卖骑手行业摸爬滚打的这些年,彭加旺走街串巷风雨无阻送餐。休息时间研究送餐区域、熟悉操作软件、总结出自己的外卖经验技能,他依完美体育官网入口 完美体育登录官网靠对店铺、道路的熟悉和快速的心算进行“布局谋划”,将每份“酸甜苦辣”及时送达。
“为了让家在外地的骑手返乡,春节期间我顶上同事们的班,保证客户吃上热乎的饭菜。”彭加旺曾在云南日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饿了么楚雄站配送队担任队长,几乎全年无休。每为客户送达一份有温度的外卖,彭加旺心中的成就感就多上一分。
对于队里的20余名骑手而言,彭加旺既是他们的师傅又像他们的长辈,在工作中他将自己的经验技能倾囊以授,在生活中为年轻骑手们排忧解难。他常说:“外卖骑手就是要用最优的态度、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面向客户,这是骑手的必备素质。”
彭加旺真诚的建议让年轻骑手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换来了客户的信任、职工的尊重。城市的运转离不开“小蜜蜂”的奔波,目前,彭加旺仍在外卖行业辛勤耕耘。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铜业分公司稀贵厂的湿法冶炼片区作业经理、高级技师郭开师是一名技术老兵,他将24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冶炼行业。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郭开师始终坚守在贵金属冶炼的前线,熟练掌握了银粉质量控制、铂钯生产技术、选冶联合流程等多种冶炼技能。他主导设计的“酒还碳还原炉”和“电位法提前去除杂质金属铜”技术,显著提升了钯原料的还原浸出率,减少了贵金属的流失。
作为“铁峰牌”黄金、白银产品的生产负责人,郭开师深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他练就了一双“慧眼”,通过肉眼观察便对银粉数据指标做出准确判断,有效控制电解银粉的杂质含量。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西南铜业所生产的银锭产品主品位达到99.998%、银锭化学品位合格率达到100%,获得了“最受客户喜爱银产品”的荣誉。
郭开师不仅在技术创新上有所成就,更在传承和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引领下,云南省“郭开师职工创新工作室”和“郭开师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继成立,成为公司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传帮带”,郭开师培养了一批包括14名高级工、7名白银浇铸能手、3名铂钯生产操作能手等一批贵金属综合回收的技术人才。
系上安全背带、背上10公斤重的检测工具,临沧公路局云县公路分局澜沧江特大桥管理所所长阮明陶又一次爬上了90米高的澜沧江特大桥主缆做巡护检查。在“走钢丝”一样的作业环境,完成一次巡护检查需要3个多小时。遇上江风大的时候,他只能匍匐在狭窄的检修通道上,紧紧抓住缆道边沿,随着悬索在空中摇摆,等待风力减弱再继续前行。
位于临沧市境内的澜沧江特大桥,连接着临沧市云县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车流量大。作为国内首座钢混叠合梁悬索桥,也是目前云南省单跨跨度最大的桥梁,养护工作要求高、难度大。除了大桥主缆,桥底的检测维护过程同样是高空作业,头顶是轰隆隆的车轮声,脚下是急流的江水,维修难度大。
“巡查内容有8大项20小项,每一项都要仔细检查,容不得半点闪失。”阮明陶始终把保障大桥通畅的责任铭记在心。12年来,他主导并设置了大桥高压水泵装置,完善消防安全设施,有效避免了车辆烧毁引发大桥受损等紧急危险;由他直接巡护、整理上报的日志资料3000余份,没有一次迟报漏报或错报。
寒来暑往,日日夜夜守候,大桥早已经成为阮明陶生活的一部分。他说:“我就是这座桥的桥长,这座桥就是我的气质。”
“请群众吃一顿饭不如给他们上一堂生动的普法课。思想改变了,未来才有希望。”这是宁蒗彝族自治县司法局职工毛建忠坚守普法战线年的工作理念。
宁蒗县境内居住着彝族、纳西族(摩梭人)等11个民族。受地理位置、语言沟通不畅、特殊社会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此前群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这让毛建忠深感法治教育任重道远。在20多年的实践中,毛建忠创新探索出“普法坐诊”“唠家常式普法”“地摊宣法”“普法讲座”“新媒体普法”等工作法。
毛建忠坚持彝汉双语宣讲,用故事、顺口溜等讲解法律常识,累计在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地和云贵川等彝族聚居区20个县市开展法治宣讲645场(次),受众300余万。毛建忠每次普法下乡,村民都会奔走相告:“那个‘阿普’又来了,我们赶紧去听一听有用处。”“阿普”在彝语里是“爷爷”的意思,也常用来尊称彝族群众心目中的德高望重者。他还参与拍摄戒毒纪录片《虎日》、禁毒防艾微电影《死亡线上的记忆》、禁毒防艾舞台剧《远山的呼唤》,编印普法手册和普法读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法。
如今,宁蒗县成立“毛建忠双语普法工作室”“毛建忠双语普法资源库”,希望依托工作室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基层普法工作队和“法律明白人”。
坚守在高墙内,行走在暴露与感染的边缘。建水监狱医院副院长、一级警长张富林参加工作17年来,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罪犯的管理、教育、改造和治疗工作。
建水监狱是全省首批集中关押艾滋病罪犯试点单位。艾滋病罪犯中,许多人拒绝、抵抗治疗,张富林总是耐心劝导。罪犯王某入狱接受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副作用,拒绝吃药,很快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张富林专门制作画册,耐心向他讲解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原理以及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中断治疗的危害等。最终,王某恢复用药完美体育入口,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逐渐消失,他还用自己的经历劝导身边的罪犯积极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张富林发现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肺结核,他便探索出一套艾滋病并发肺结核诊断性治疗方法,总结了八个方面的经验启示,在监狱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罪犯治疗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极大地降低了艾滋病罪犯的机会性感染率,有效降低了肺结核传播。他还撰写论文,将此经验在全系统进行推广。
张富林将诊疗工作与教育改造巧妙结合,在询问病情时掌握罪犯近期改造情况,在检查过程中掌握心理状态,在随访中开展谈话教育,在查房中发现安全隐患,成功教育转化多名“问题”病犯。
原标题:《平凡岗位不凡坚守 汗水浇灌梦想花朵——走近云南省“最美职工”年度人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