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淡灰色水泥场地和一片工区,兀自“长”在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一望无垠的戈壁中。这片纵横交错,布满浅黄色管道、天蓝色气阀和白色板房的地方,是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布哈拉管理处首站——WKC1站。
时有身穿蓝色工服的青年行走其间,认真查看站场运行情况,神情专注,ATG的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国土天然气进入中亚天然气管道的首站,占地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的压缩机站场,不仅肩负着重要的天然气输送任务,而且作为中亚天然气管道枢纽和龙头站场,“更是要求万无一失”。
脚下,大口径天然气管道于地下深处向北向西沿古丝绸之路蜿蜒而行,穿过中亚腹地乌兹别克斯坦,途经哈萨克斯坦,跨过锡尔河,穿过伊犁河谷,进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与国内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连接,一路向东,渐次抵达中国东部沿海和广东地区。这条总长超过一万公里、横跨三国的能源大动脉,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跨越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亿万人家中燃气灶上清洁雀跃的淡蓝色火焰,便来自于万里之遥的中亚戈壁。
这些身穿蓝色工服、守护万里钢铁长龙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布哈拉输气管理处(简称“布哈拉管理处”)的青年团队。他们与乌方员工一起,负责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座阀室的运营、维护与管理。从最初六七个人,到如今发展成百人团队,布哈拉管理处13年来的坚守,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千方百计保障管道的持续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全天候保证我国西北能源重要通道畅通。
至2021年,布哈拉管理处8个输气站场万小时失效时间保持在1小时以内,远低于同行业的5小时失效标准。压缩机、发电机平均无故障时间均超过“世界先进”指标水平,在中亚大漠腹地,他们用青春践行对“丝路国脉”的蓝色守护。
精雕细琢的大理石陵墓、蓝色瓷砖拼成几何图案的古墙体、集市贸易场所遗址……时间在布哈拉停驻,用两千五百年光阴打造了时空博物馆,为这座丝路重镇平添厚重与古朴。2008年1月,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TAPLine)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UNG)共同出资设立的亚洲输气公司(简称“ATG”),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同时在布哈拉设立。6月,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乌段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中乌双方并肩合作,蜿蜒前行的天然气管道逐渐与古丝绸之路重叠,古老的文明以现代的方式续写。
2009年9月,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竣工在即,当时已有国内9年天然气管道相关工作经验的吕子文,受命担任WKC1站站长,参与管道投产运行,成为这一中国—中亚合作标志项目的建设者、亲历者。
燥热多风、大漠苍凉是乌国给他的第一印象。从布哈拉去往站场的路上,车行一两个小时都不见人烟。“站场和管道不可能建在城市边上,都是建在野外。首站所在地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塔里亚州是边境省份,站场距离土、乌边境只有3公里。”
管道建设初期,距离站场750米的倒班村,是一片板房。夏末初秋,暴晒一天的板房,屋里像蒸笼,酷热难耐。倒班村当时还没通自来水,几十公里外的水厂用车给他们送水。吕子文说,晚上巡线时,他们总是被淹没在戈壁滩无边无际的黑暗中。“遇到过狼,亮亮的眼睛在远处一闪一闪,吓得大家拔腿就往回跑。”
不过,这些在吕子文看来都不值一提。这是石油工作的性质,“连这些都承受不了,那不是合格的石油人”。
他更愿意讲起2009年12月1日,在大家拼搏努力下,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如期投产运行。“当时只有首站已经建好,凭借单站单台压缩机组的能力将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加压后输往中国。”
2010年7月,中亚天然气管道B线投产。两个月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小伙子王成祥来到布哈拉,成为第一个加入运行团队的应届毕业生。
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6个小时后降落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机场。在塔什干住一晚后,大雾初散,支线客机带着王成祥飞往布哈拉。落地后,乘坐管理处的车前往WKC1站。初秋的戈壁滩,在阳光下泛着白金色的光,王成祥想感受一下清爽的秋意,打开车窗却瞬间被一股热浪“拍”回来。
大陆沙漠性气候的中亚腹地,九月仍是酷热天气,这是布哈拉给王成祥的“见面礼”。酷热与严寒,也在日后经常伴随着他和同事们。车行三个半小时,他第一次来到WKC1站。“我看到眼前简陋的板房,知道这就是未来宿舍”。王成祥独自找到厨房,中方厨师在包饺子,他一边跟厨师了解情况,一边帮忙包饺子。傍晚六点多,时任站长吕子文带着员工从站场回来,王成祥这才知道,这顿饺子是站上为欢迎自己特意包的。“我们站场有新人加入、同事休假或过生日,都包饺子庆祝。人在异乡,又周遭孤寂,团队的温暖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撑。”
石油工作环境艰苦,石油院校出身的王成祥来之前心里已有准备。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也不怕吃苦。但首站的艰苦,还是超乎他想象。五个月的漫长夏季里,输气站场的空气每天像在燃烧。鸡蛋摊在石板上,10分钟“煎”熟,“呼吸时有种窒息感”。手机没有信号,网络也不行,有时就像与世隔绝。日复一日从倒班村到站场,在750米距离间“两点一线”,在巡检、维护、检修的琐碎中徘徊。
听上去光鲜亮丽的“海外工作”,“丝路国脉”天然气管线的宏大主题,似乎都与站场日常工作不沾边,现在已经成长为WKC1站站长的王成祥,坦言工作初期也曾迷茫。但这个热爱天然气管道行业的年轻人很快找到目标和方向:“跟师傅们在一起时,能学到好多东西。实际操作中,课本上的知识有些不适用,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往前走。”王成祥记着师父吕子文的话,“伸出手、弯下腰,两眼缩成斗鸡眼,紧盯参数不动摇”,在苦干中践行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踏实做事的“塔什干”精神。
2014年,B线建成四年后,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建成投产。继吕子文、王成祥等人之后,一拨拨青年来到乌兹别克斯坦,分布在大漠深处各个战场。那些前人灌满汗水与艰辛的足印,成为更多后来者前行的标尺。
所有的事业,不会因为苦和难而停滞,相反会因为苦难赋予更多压力,激励人挑战、探索、前行。
2012年底,王成祥调任WKC2& GCS站工作。WKC2&GCS站位于中乌管道中段,是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的接入站,一年四季输气任务都很艰巨。夏季高温季节,乌气来气温度长时间保持在45℃以上,经压缩机加压后,压缩机出口温度能达到100℃以上,逼近压缩机停机值;在冬季保供期间,站场运行设备故障时常给值班人员带来相当大影响。“站场工作,设备出现突发情况可不分时间,有可能是凌晨,睡得正香,听到电话响,蹦起来就往站场跑。最怕半夜电话响。”很多个深夜,王成祥和同事从睡梦中惊起,不管风雨冷热,一路狂奔。“这是责任”,王成祥说。
一天例行检查时,王成祥发现压缩机箱体两侧温度不一样。压缩机箱体温度异常,要迅速判断是什么问题导致。“我把副站长刘锋叫上,一起去现场讨论故障。通过查阅手册和故障记录,我们怀疑压缩机内部有管线发生开裂。事态紧急,如果不能快速解决,会导致箱体内部仪表、部件崩裂,管道停止输气,酿成大事故。”虽然是凌晨四点,但来不及等天亮,王成祥和同事们汇报后立即停机,此时箱体温度已达到100℃。“等箱体凉下来,我们进去拿手电筒照着排查,发现是防冰管线连接卡箍损坏,裂纹已经扩大,继续运行就会造成事故。”
这件小事,王成祥一直记得,他庆幸自己当时发现及时,解决问题也及时。“那件事后,我始终牢记:细节决定成败。现场巡检的异常,哪怕再小也不能置之不理,要找到原因,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站场工程师要及时排除设备故障保证平稳运行,维抢修工程师要时刻准备临危受命,保证管道线路安全。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布哈拉输气管理处管道科副科长余国健,亲历过太多这样的搏击时刻。
2017年夏天,按照乌国政府规划与要求,须对中乌天然气管道A/B、C三线一处铁路穿越进行换管施工。“当时国内用气高负荷期将要到来,换管期间若管道全线停输,将影响国内生产生活,同时给公司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必须赶在大输量到来之前完成一处B、C线管道互联施工,以避免换管期间全线停输。”余国健说。然而此时通过招投标组织外部单位施工已来不及,中乌天然气管道惟一的维抢修机构——布哈拉维抢修中心,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这项任务。
在役管线上的动火作业、BC线存在的标高差、跨接线与干线管道间组对难等一系列施工难点摆在面前,可时间就是命令,工期不能等,管道输气不能等。“7月3日,时任维抢修中心主任宋文利与焊工技师史军涛、管工技师吕军敏作为此次施工主要力量,带领乌方员工奔赴现场,现场施工正式开始。”
余国健还记得,工程施工期间,白天气温超过45℃,地表温度最高超过60℃,“偶尔还刮来四五级大风,风沙与热浪肆虐,有时白天实在太热,只能夜晚通宵作业”。当地能提供的设备与物资都相当有限,且自然环境实在恶劣,作业人员在作业的同时还要兼顾防蚊虫、御蛇鼠。睡觉也是在炎热的阀室内打地铺,“夜晚作业时实在困得不行,在施工现场就地在沙堆上眯一会儿,醒来继续作业”。
7月25日,B、C线互联工程完成。在布哈拉管理处人员心中,这是一场艰辛却美好的胜利。吕子文、余国健、王成祥不约而同回忆起这次“抢修”——22天时间,他们共完成三个90度弯头、两个大口径三通与50余米管线道大口径焊口的焊接。所有焊缝一次检测合格率达98%,平均每道焊口作业时间5小时,现场作业人员每人至少瘦了7斤。
除了酷暑,还有严寒。“冬季保供期间,阀室误关断是国际管道不可承受之重。”余国健说。误关断会造成管线上游憋压完美体育在线、下游失压,沿线站场运行工艺都要紧急调整,中乌管道是中亚天然气管道段首,从国外到国内的万里管道,牵一发而动全身。“每年冬季保供,我们都要保持万里管道龙头全天候动力强劲,心里这根弦永远紧绷。”
余国健还记得2021年冬季保供作业的艰苦。“下午五点,中亚腹地沙漠里的温度已经降到-10℃以下,寒风刺骨,飕飕地刮,低温环境中笔记本电池电量飞速下降。我和边学文心里盘算着,电池一定要再坚持四十分钟就好,这样就可以把剩下的一台阀室检查完毕。”余国健说,因为操作笔记本与接线,不方便戴手套,不到半个小时,托着电脑的左手就早已麻木,右手僵硬到只能用食指缓慢地在电脑键盘上移动。边学文在一旁躬着身子,紧紧监护电脑屏幕上每一个参数设置过程。
这样的状态,余国健和边学文保持了十几天,完成了57台lineguard系统检查维护作业。“每一天、每一个阀室,我们都不敢半点恍惚。只要一个参数设置失误,就可能带来干线阀室误关断,影响输气畅通”。
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投产运营至今,“智慧+实干”的海外创业精神、“踏实做事,干净为人”的塔什干精神,成为布哈拉管理处的一面精神旗帜。
一位曾在布哈拉管理处工作十余年的领导,讲述他脑海中久久不能忘却的画面:一年春节,他们到站场慰问。车在风雪中飞驰,两边戈壁上,黄沙夹杂着白雪,好像不知开往何处。天色渐晚,远处渐渐出现灯光,一点、两点,小小一片灯火在无边苍凉中,分外孤寂而坚强。那是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的站场。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中国石油人在万里之遥、在风雪中为祖国守护能源通道。
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化管道公司,是中油国际管道公司的战略目标。科技与人才,是实现目标的支撑。长输天然气管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设备及系统集成度变高,横跨多个专业方向,对人员技术要求更高。每个专业方向上,如果没有合格的技术人才,就无法有效引领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无法培养和提升技术人员技能水平,就无法满足管道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营原则。
为有效解决现阶段智力资本组织管理中所面临的人力及结构问题,ATG构建了一种新型技术型组织——专业技术组。以专业技术组为平台,以“技术管理”为主线,以“人才发展”为着力点,从构建“企业标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设备运维体系、技能培训体系、人员评价体系”出发,最终实现技术提升总体引领、技术问题集中攻关、技术成果集中应用、技术人才梯队培养的目标。
今年是GCS站副站长林棋在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工作的第六年,科研创新的路,他也走了六年。专业技术组,给了他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创新攻关的平台。夏季高温输气,是中乌天然气管道长期面临的难题。“我经历过的最高环境温度为52℃,在室外工作呼吸急促,憋得难受,地面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升腾起肉眼可见的热浪。”林棋说,高温环境对现场管道及设备运行也是极大考验,从管道投产以来,夏季高温对现场工艺设备及生产运行造成了包括压缩机组高能耗、设备高温过载、模块高温故障等系列影响,涵盖了现场六大专业。
“我们中乌项目运行团队从2017年开始,历时近三年自主立项开展《中亚天然气管道夏季高温输送技术问题优化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首次系统性分析研究夏季高温输气问题对现场生产造成的系列影响,并实施了有效优化设计及技术改造。”
网络交换机用于实现现场设备与站控室的数据传输,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每到夏季高温时期,现场会多次出现因交换机故障导致机组停机事件,由此不仅增加交换机备件消耗,同时机组故障停机也将影响全线输气生产。林棋决定利用专业技术优势探索、突破。经诊断分析,认为原交换机散热设计采用自然对流换热,由于中亚地区特殊高温环境,这种散热设计已无法满足设备工作环境要求,这就需要对交换机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改造。
研究团队根据工业交换机的热设计与测试方法,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建模及散热模拟分析,在完成与厂家责任认定及合规性管理评估后,确认了改造方案:在交换机内部加装小型散热风扇,通过强制对流换热的方式提升散热效果、改善空气流场、降低运行温度。“站场电气专家唐强师傅是专业大拿,我们请他来操作。从最初设计到最终解决问题,我们用了将近一年时间,但经应用测试,表明改造后的交换机散热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验证了此项优化改造可有效提升工业交换机设备稳定性,弥补了厂家的设计缺陷。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林棋说。
仅此一项改造每年可节省模块备件耗材约60万元人民币。这项总研究课题累计创造直接效益600多万元,间接效益达到2000多万元。针对夏季高温输气问题所完成的一整套系统性、可推广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实现降本增效同时,提高了工艺仪表设备可靠性,确保了管道在夏季高温时期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作为机械设备专业技术组组长,王成祥与布哈拉管理处机械设备、自动控制、通信等领域数十位工程师,以及各个项目专业技术组成员,从各方面对站场输气设备的技术要求、安装验收、操作及维护进行梳理,并编制公司层面的专业技术标准,为前人的成绩作总结,让后来者有借鉴。
如今,在布哈拉管理处,“有报警就分析、有故障就排除、有缺陷就优化”被定为站场设备运行管理原则。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被纳入绩效考核机制,是一个重要加分项。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兼运行大部主任才建说:“科技创新不是为了短期效益,而是为了长远发展。布哈拉管理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商讨,已建立起科技管理办法。今年计划以天然气水露点、烃露点方面对管道设备腐蚀影响为试点,试行科技管理办法,实现科技创新理念、机制从0到1的突破。”
在布哈拉工作进入第12个年头,在四个站场工作过的王成祥已成为老大哥。2021年2月,他重回首站当站长,像当年吕子文等师傅带他一样,王成祥也给予新来的年轻人更多机会和信任。
90后白雪峰,是站场的设备工程师,为了满足站场电气专业工作的需要,主动担负起电气工程师重任。王成祥到首站后,正逢站里需要开展大型作业,对燃气发电机、控制柜、站控UPS等进行更换,这都离不开电气工程师。各项作业复杂而繁重,从前期准备,到中间实施,到后期完成,历时几个月。疫情期间人手少,工具难以协调,白雪峰协同生产科和站场的各专业工程师,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将作业规划详细到每天、每小时。从设备入站、质量检测,到安装调试、质量验收,最后开展72小时测试,白雪峰不断学习摸索,发现了很多问题,也解决了很多问题。有时夜里很晚,白雪峰还会申请召开视频会,在工作中边学边干。王成祥说:“现在,白雪峰称得上是布哈拉管理处的电气专业能手。”
作为中乌能源领域合作旗舰项目,从2009年建成投产,截至2021年12月底,ATG为乌兹别克斯坦提供长期固定就业岗位超过600个,创造间接就业岗位逾1000个。
乌兹别克斯坦有着资源供给国及管道过境国双重身份,ATG是中油国际管道推行“分国分段”建设运营模式、建立“双边”机制、实现“一司一策”的有效践行者和执行者。ATG以“双边”机制为基础,坚持管理理念、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强化股权管理、明晰管控界面、优化组织结构、明确管理职责为抓手,逐步激发合资公司活力和动力,将合资公司打造为战略执行单元和效益成本中心,引领合资公司高质量发展。在布哈拉,楼顶挂着ATG标识的合资公司,是很多当地青年就业向往的地方。
13年间,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布哈拉管理处中方员工与乌方员工一起,在工作中交流、交往、交融,开启两国文明在青年间的交汇、碰撞、融合。伴随中乌天然气项目一路走来,现担任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运行大部副主任的吕子文,对此深有体会:“文化交融,是日积月累、点滴沉淀的过程。”
在布哈拉管理处负责安全、运行的才建,曾在一次招投标时,遇到中、乌双方各执己见的情况。“我们认为中方公司经验更丰富,乌方认为当地公司更熟悉情况,大家本意都是做好工作,只是出发点不同,那就要沟通、协调,达成一致。”
ATG成立后,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先后分4期选拔优秀的运行管理人员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开展交流培训,超过60%的乌方员工曾到国内压气站场观摩、学习。吕子文说,这些工作受到乌国油气和教育部门高度关注,加深了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为中乌油气领域合作储备人才。“他们在中国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飞驰的高铁列车、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立交桥,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跟原来不一样,更愿意投入到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工作中。”
2019年,中乌天然气管道引入EAM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IM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用先进技术为设备管理装上“智慧大脑”。三年来,EAM资产管理系统应用降低沟通成本,促进站场标准化建设、提质增效指标等10项管理指标跃上新台阶完美体育,乌方对这一管理工具使用效能的认识也达到一个新高度。
2021年6月,“技行丝路,能创一流”中国石油首届海外属地员工职业技能竞赛采用在线形式在四国五地同步举行。GCS站乌兹别克斯坦员工、电气工程师Fattoev Kobil代表合资公司参加竞赛,并成为获得个人奖的16名员工之一。
赛后,他在感言中写道:“从接到参赛通知那一刻起,我的内心激动又不安,激动来自舞台与机会,不安来自挑战与压力。为了促进我们参赛人员快速掌握操作要领、提高竞赛技能,ATG合资公司借助专业技术组平台,组建中方教练团队,系统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技能竞赛集训,将培训课堂搬进站场现场,大家各自分工,忙得不亦乐乎……通过两天拼搏竞技,当我得知自己荣获电气组个人二等奖时,心情很激动。因为我知道,这是付出的收获,是属于公司及我的一份荣耀,也是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和动力。”
现在,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奋力争先的工作模式,逐步成为ATG中乌双方员工的共识。“尊重、包容、团结、和谐”的合资公司文化,成为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公司企业文化发展重要力量。
布哈拉管理处硬件设施今非昔比,倒班村狭窄的板房变为宽敞的三层砖楼,篮球场从坑洼不平的水泥地面换成干净整洁的塑胶场地,成为戈壁荒滩上的美丽绿洲。只要天气尚好,结束一天工作后,中乌双方员工总会一起打篮球、踢足球,中方传统的“饭后百步走”,已在很多乌方员工中深入人心。
一切都如春天般蓬勃,生生不息。那是布哈拉管理处团队一批批员工不远千里的奔赴与守护。
内心中惟一的歉疚属于家人。尤其提起孩子,这些在大漠中战胜艰苦、孤寂、困难,不论遇到什么都不言败、不放弃的汉子,不约而同沉默、半晌无语,强忍的泪水止不住。
担任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运行大部副主任的吕子文,每逢春节都很想家。相隔万里,家里大事小情他都顾不上,内心亏欠无以诉说。但他说,岗位需要,他还不能离开。
林棋的女儿不满周岁。女儿出生时,他休假陪在身边,此后便返乌。因为疫情,半年多来他只能通过视频远程“陪伴”她成长。
王成祥在乌兹别克斯坦11年,经历从单身到成家,再到父亲的角色转变。起初,他以为小孩子不懂大人远行时别离的酸楚。孩子六岁时,王成祥休假结束,返回布哈拉,临行前,儿子拉住他说:“爸爸,我舍不得你走。”说完哭起来,王成祥也忍不住泪流满面。“那一次我们两个都哭了。”这是王成祥至今不敢回忆的画面。
每天视频或回国休假时,王成祥时常从孩子能理解的角度讲讲自己的工作。儿子现在能够理解父亲工作的意义,这让他很欣慰。2019年,中油国际管道公司组织员工家属绘画比赛,儿子把王成祥工作站场的管道画出来,管道有三种颜色:黄色的天然气管道、红色的防空管道和黑色的排污管道。“他把色彩画出来后,把管道从乌国画到中国,中间是我、他妈妈和他。”
才建上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是大半年前,他从缅甸项目调任布哈拉管理处期间,短暂回国的时候。十多年海外工作生涯,他缺失了大部分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远隔几千公里,项目上很多人经历过家里突发情况而内心崩溃的时刻,“有人母亲去世赶不回去,有人爱人生病手术也赶不回去……”在中油国际公司网站上,有一个海外石油人都不敢点开的“海外板块”,才建说,里面很多海外石油人录制的视频,感人至深的细节里,有着只有他们才懂得的艰辛。
吕子文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王成祥同样坚定:“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我们走在最前列。”
林棋讲道:“作为中国西北重要能源通道,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才建认为:“中国石油发展历程中,前辈们用拼搏、奋斗、奉献铸就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现在,我们在远离家人的地方为祖国坚守,带着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铸就海外石油精神。”
余国健说,他最爱完成作业后,从阀室出来时,看夕阳缓缓没入遥远的地平线。“冬日沙漠,落日余晖,身穿蓝色工服的我们,是漫漫黄沙中最靓丽的一抹蓝。”